〈行跡攝影集〉
禪林寶訓,亦名《禪門寶訓》,正文共二卷。宋妙喜、竹菴、士圭等長老所共輯。到了明朝的淨善長老再加以重編。內文總三百篇,所選均屬佛教精簡警世上乘作品。宋、元、明、清歷代叢林,莫不採為佛教良好國文兼訓諫人格的德育教材範本。道安初出家時(民十六年),曾在岐山仁瑞寺(太虛大師於三十二年任該寺住持,詩僧八指頭陀寄禪曾任該寺苦行職事與吃狗飯)結夏安居兩屆,皆聽大空長老講《禪林寶訓筆說》。
《禪林寶訓》註解,明、清兩代,共有五家之多,而其中最佳者,莫過《筆說》。故在大陸刻版流通最廣者,亦為《筆說》。今將五家註解,依年代分述於后。
一、《禪林寶訓音義》:一卷。明代崇禎乙亥年(一六三五)二月三日,梁溪、雲棲寺比丘大建校正。
二、《禪林寶訓合註》:四卷。清代庚寅年(一六五○)虎林淨慧居士張文嘉校定,張文憲參閱,是兄弟共同合註的。
三、《禪林寶訓拈頌》:一卷。清代甲午年(一六五四)春,臨濟宗三十二世,慧雲寺住持褎翁盛行所作。
四、《禪林寶訓順硃》:四卷。清代戊午年(一六七八),四川重慶華嚴的德育長老所作。
五、《禪林寶訓筆說》:三卷。清代康煕丙戍年(一七○六),湖南衡陽西鄉紫雲峰佛國寺開山(原名雲峯寺)頻吉智祥禪師所作。
以上五家註解,均載在《卍字續經》一一三冊,喜詳究者,可以作比較研讀此五種註解。目前,在臺灣及過去在大陸所刻成流通的,全為《筆說》。
現在,特別介紹《筆說》作者其人其事。
智祥禪師在他白己的序文末條標出時、地、住處是:「時康煕歲丙戍(一六○六)仲夏月退隱叟智祥頻吉聽雲道人書於雲峰牧麟堂中」。
初九字是標出出清康煕丙戍年的五月,始寫好《筆說》付梓的時聞性。
「退隱叟」,是表示他已由開山住持而為退居年老地位。這時他已八十多歲了,也應該退休。
「智祥」至「道人」,是他的法號與別字。
「書於」下八字,是指雲峯寺,此是寺之初名,此山名紫雲峯,現寺名佛國寺。
牧麟堂,乃寺內一小堂,在寺之左側,智祥要別古德牧牛堂、豢獅堂、角虎堂等,故有牧麟堂之建。
禪師除了《筆說》之外,在《龍藏》及《卍續藏》中尚有《法華授手》十一卷。《法華授手》比《筆說》早刻版二十三年。《筆說》乃晚年最後之作。
這部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的註解──《法華授手》成於康熙癸亥年(一六八三)六月方始刻版。他在緣起末書「時康熙癸亥夏六月十日楚衡雲峯沙門頻吉智祥識」。
授手前面,還有四篇序文,足可作歷文的考證。第三篇序是他的「髮姪衡陽熊震」寫的,由此證明智祥是衡陽人。
據佛國寺護法劉壽衡先生(民三十二年先生已八十歲)對我說:「智祥是明末時人,曾任明代武職,官至營長,事母至孝。明亡,不事二主,母子於衡陽西鄉紫雲峯建寺,出家潛修o寂後,肉身不壞,鬚髮至今生長不已。曾於清朝末卒,開塔為其理髮,其鬚髮長垂至地,指爪繞身三臣。又云:過去每隔三十年,必開塔理髮一次。這是壽衡先生親見的事實。
道安於民國三十二年任佛國寺住持,擬於民國三十三年五月開塔,為禪師理髮,並擬招待各通訊社記者前往參觀,加以報導。而日軍入侵湘、桂兩省,遂作罷。卅六年返南嶽,又擬於民四十年秋,私立覺民大學開學時,順使前往佛國寺開塔理髮。不幸,三十八年毛共造反,大陸板蕩,又不果。今不知禪師真身如何?雲海遐隔,祖庭荒廢,魔鬼橫行,愴懷曷極!唯有默禱龍天冥護,真身永存耳。
佛國寺,民十五年道安於此出家,亦為余父出家後中興寺宇之一。規模雄巍,風景壯麗,高僧輩出,道風遠播,為三湘名剎之一。道安初出家時住寺九閱月,每日由親教師德光首座和尚授以經律及禪法。余性喜靜,每日讀習於牧麟堂。堂之右為祖堂,祖堂內塑有智祥禪師像一尊,高二尺許,清秀有書卷氣氛。堂之左即禪師塔院所在。塔為麻石造成,分三級,高丈許。拜庭中有大石板一方,即為入塔之處。禪師之生年、卒月未加考證,待之異日。
今之讀《筆說》者,多不知作者為何許人?持佛教文化有何貢獻?於國家民族有何利益?於本身修持有何受用?智祥之於明亡,不事二主,不為異族──清所用,是忠於國家之典型!民族意識之覺醒,尤為今日吾國民之所應效法者,彼著《法華授手》、《禪林寶訓筆說》二書行世,對民族文化貢獻甚大;其修持至金剛不壞身,寂後不裝金,二百六十餘年,竟髮生長,其戒定慧修養功夫之深,實千古罕見。集「立功、立言、立德」三不朽於一身,可謂完人!讀《筆說》者,研其文,鑽其理,仰其人,法其行可也。
《筆說》一書,福嚴學舍曾影印,續明法師並為諸生講授,序文中言之甚詳。今淨空法師,復倡重印,亦擬為諸生講授之。而《筆說》被教界之所重視可知。今藉此推重《筆說》作者,以資崇敬。同時,以免讀《筆說》者數典忘祖,故不覺言之嚕囌。
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九月九日於善導寺丈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