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 月 11, 2020 | 行跡攝影集
〈行跡攝影集〉 禪林寶訓,亦名《禪門寶訓》,正文共二卷。宋妙喜、竹菴、士圭等長老所共輯。到了明朝的淨善長老再加以重編。內文總三百篇,所選均屬佛教精簡警世上乘作品。宋、元、明、清歷代叢林,莫不採為佛教良好國文兼訓諫人格的德育教材範本。道安初出家時(民十六年),曾在岐山仁瑞寺(太虛大師於三十二年任該寺住持,詩僧八指頭陀寄禪曾任該寺苦行職事與吃狗飯)結夏安居兩屆,皆聽大空長老講《禪林寶訓筆說》。 《禪林寶訓》註解,明、清兩代,共有五家之多,而其中最佳者,莫過《筆說》。故在大陸刻版流通最廣者,亦為《筆說》。今將五家註解,依年代分述於后。...
4 月 1, 2020 | 行跡攝影集
〈行跡攝影集〉 正月十五日,為叢林二大季之一,法師乃決心辭知客職。住持得智長老,一再堅留,奈師志已決。 正月十六日清晨,杖錫離寺,赴衡山南嶽之祝融峰。 祝融峰,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主,海拔最高,與峰對峙,有龍池,池在群峰環繞中,狀似蓮花臺座。中有一小石洞,洞內縱橫各約二十尺,高約十尺,人跡稀少,是用功的好處所。 法師居洞面壁,窮究己躬下事。初,僅以苦菜、黃精、松子、杜鵑花充饑。半年後,自種之山芋、蕃薯方可供食用。...
4 月 1, 2020 | 行跡攝影集
〈行跡攝影集〉 頭陀名敬安,字寄禪,黃山谷之裔孫也。宋末由江西遷湘之茶陵,明末由茶陵遷湘潭之石潭。生咸豐辛亥(一八五一)十二月初三日。七歲失母,十一歲喪父。同治七年(一八六八)十八歲,投湘陰法華寺出家,禮東林長老為師。是年冬,受戒於南嶽祝聖寺賴楷律師,參禪於岐山仁瑞寺恒志禪師。二十四歲後,訪道於大江南北諸剎名德。光緒初,詩名大震於士林,名剎爭聘為住持,歷任南嶽上封寺、長沙上林寺、寧波天童寺、七塔寺、寧波僧教育會長等職。...
4 月 1, 2020 | 行跡攝影集
〈行跡攝影集〉 一、沿革...
4 月 1, 2020 | 行跡攝影集
〈行跡攝影集〉 一、仁瑞寺沿革 岐山原名鳳凰山,南嶽七十二峰之一,位於衡南、衡陽、祁東三縣交界處,海拔570.6米。岐山風景綺麗,秀色可人,冬暖夏涼,尤如仙境。 山巔之上,有一座仁瑞寺。據寺內石碑記載:始建於明崇禎年間。開山祖師懶放和尚,原名釋智大,是崇禎年間進士,因不願出仕清廷,同老母避難岐山,結廬爲庵,遁入佛門(最先住錫于淨心林)。因他崇拜唐代著名僧人“懶殘”,故自號“懶放”。 清同治五年(西元1866年)仁瑞寺重建,始有三進二橫大殿,並新塑佛像供奉。...
4 月 1, 2020 | 行跡攝影集
〈行跡攝影集〉 一、沿革 原名雲峰寺,位於現之湖南省衡陽縣峴山鄉。規模雄巍,風景壯麗,高僧輩出,道風遠播,為三湘名剎之一。 「創於宋代,曾淪為民居。清順治十年(1653)德金和尚與定初和尚湊銀兩贖田還山,恢復香火。浮木和尚曾於此說法,頻吉智祥禪師中興佛國寺。(徐孫銘、文平志、王傳宗作〈道安法師法脈傳記〉p.61-62,2008年,臺灣慈光寺出版。) 後漸頹廢,民國彼岸和尚中興祖庭,煥然一新,並改法門為十方制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