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沿革

  據清《南嶽志》載:「禹禮舜建清冷宮於此。」唐天寶(742~756)初,僧承遠在此建寺,名彌陀台;乾元間(758~760)增建精舍,曰般舟台;大曆末年(779),代宗賜名“般舟道場”;貞元間(785~805),德宗賜名“彌陀寺”;會昌五年(845),武宗詔毀佛寺,寺廢。五代時楚王馬殷(896~929)又在故址重建,易名報國寺;北宋太平興國間(976~984),太宗賜額“勝業寺”;熙寧間(1068~1077)增建禦書閣;政和間(1111~1118)一度爲道觀,名神霄宮;建炎間(1127~1130)複爲寺,名勝業。明代複經重修,並增置寺産。至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,爲備康熙南巡,巡撫趙申喬將寺改建爲行宮,後聖駕南巡未果,五十三年(1714),巡撫王之樞奏請改行宮爲“祝聖寺”獲准;雍正、乾隆、嘉慶年間均有修警;現存建築爲光緒六年(1880)重修,並增建羅漢堂等。
  祝聖寺占地逾30000平方米,有大小殿堂房舍200餘間,建築面積達14000餘平方米,規模居南嶽佛教五大叢林之首。座北朝南,磚木結構,單簷硬山頂,山面出偏頭。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爲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說法堂(樓上爲藏經閣)、方丈室。山門爲三拱門樓閣式牌坊,黃色琉璃瓦蓋頂,彩色泥塑飾面,正門豎額書“祝聖寺”;山門前有月臺,圍以石欄,月臺前施石質踏跺。其餘4進殿堂,均面闊5間,前後出廊,廊柱有石、木2種,置格扇門;天王殿、說法堂蓋金黃琉璃瓦,大雄寶殿、方丈室蓋小青瓦。中軸線兩側,祖堂、禪堂、藥師殿、羅漢堂、知客廳、香積廚、庫房、齋堂等環列兩廂,以廊相連;兩廂外側爲二層僧房,一列數十間。
  羅漢堂,左右牆上嵌有石刻的五百羅漢像。這些羅漢像是寺內一個名叫心月的和尚雕刻出來的。心月和尚擅長石刻,他從江蘇常州天寧寺得來了羅漢摩本,不斷努力師法古人,體驗現狀,刻苦鑽研,終於在三年時間中完成了五百羅漢的石刻。這些羅漢線條流暢,栩栩如生,它們或雙膝盤坐,或袒胸欲行,或持禪杖,或揮禪帚,或目光前視,或俯首沈思,或臥或立,或哭或笑,或怒或樂,衆貌各殊,神采迥異,各相畢具,無一雷同,真是忘情物外,意境天然,篆刻工巧,深得佛教界和藝術界的讚賞。可惜十年文革動亂中遭到嚴重毀損,保存下來僅100多尊。近年來,祝聖寺精心加以修復。
  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佛教活動被迫停止、佛像、經書、法器蕩然無存,幸運的是殿堂保存完整。
  1979年起,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,僧人陸續返寺。
  1980年,祝聖寺移交給南嶽佛教協會管理,國家撥款對寺廟進行了全面修復,
  1985年5月隆重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,成爲南嶽一大盛事。

二、祝聖寺的僧教育

  民國時期,空也法師在祝聖寺舉辦了「天臺宗學校」。空也老法師,少年時期在祝聖寺受戒、受學,及長在祝聖寺任教,後來出任祝聖寺方丈,是對南嶽及祝聖寺大有貢獻的大德。
  1930年,湖南名僧靈濤(1898─1950年)法師又在這裏開辦了「南嶽佛學講習所」,培養了一批僧伽人才。在此之前(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止),素禪法師任大善寺住持時,籌創私立僧學校於天柱峯下之金雞林。校長為素師,主實事者為靈濤法師。
  1947年,在道安法師之倡議下,將講習所擴充為「南嶽佛教學院」。並成立董事會,趙恒惖為董事長。
  從南岳興學以來,明真法師一直是這裡的優良教授,培育不少僧才。
  1986年4月1日,湖南省佛教協會在祝聖寺舉辦了第一期僧伽培訓班,來自全省26個寺廟的51名僧人參加了爲期兩個月的學習。

三、道安長老與祝聖寺

 (一)為弘法利生,就學研究所

  民國二十年(1931)法師於巖洞中,自揣出家以來,世學盡棄,雖受禪法薰陶,已獲安心立命處,而於佛法大海,尚未深入,將何以興教化,續佛慧命?念及此,意欲出山,研究教理。
  三月末,南嶽祝聖寺佛學講習所學僧,因春假之便,上山摘取野豆及竹筍等物。有一小隊來龍池,得知研究情況,遂決心於秋季招生時,前往修學。
  七月十六日,離龍池,逕至南嶽鎮東衙祝聖寺佛學研究所報名,由明真教授考試,經錄取入所。教授有空也、鐘明、靈濤、明真等大德。課程有唯識學、因明學、《天臺四教儀》及《法華經》。禪宗之《楞嚴》,國學之老莊等。法師除研究所授一般課程外,仍每夜禮佛,坐禪不輟。
  民國二十一年(1932),住祝聖寺佛學講習所,研究經教,旁及西洋哲學之探討。所中圖書館有教育雜誌、東方雜誌、海潮音,以及社會一般學術及佛教出版之雜誌報刊數十種之多,堪稱時代知識之寶庫。法師後來學問廣搏,一般知識豐富,得益於此者不少。
  民國二十二年(1933),仍住佛學講習所,繼續研究工作。
  上學年涉及無著世親系有關之《大毗婆娑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、《俱舍論》、《發智六足論》等。下學年研究龍樹系之《中觀論疏》、《百論》及《十二門論疏》等籍,並旁及《大智度論》。由是益覺佛學之深邃,結構嚴謹,條分縷析,文如鈎鎖,義若連環,不僅中國之經史子集,望塵莫及,西洋的哲學,亦難望其項背。法喜充滿。自慶若不入佛法海,豈不枉過一生,因此益加自勵奮發。

 (二)任教講習所,開俱舍之先河

  民國二十四年(1935)正月,至二十八年八月,法師受聘任私立南嶽佛學講習所教席,講《攝大乘論》、《大乘起信論》、《成實論》、《俱舍論》、《圓覺經》、《維摩詰經》等經論。
  南嶽素為天臺、淨土、禪宗等弘揚之地。靈濤法師開講因明、唯識學之先聲;法師講授俱舍學,亦開南嶽千餘年來講俱舍之先河。有關俱舍學系之參考書,皆購自日本。法師因此自編自寫講義八大冊,靈濤法師題為《聽講記》,惜未攜出。
  民國二十七年,日機轟炸我後方城鎮,日益頻繁,法師鑑於國難方殷無辜受害,特發動緇侶,組織「南嶽僧侶救護隊」,為被炸受難同胞服務。當時南嶽五大寺,紛紛響應,參加者一百二十人,集中祝聖寺,接受基本救護訓練。法師任大隊長,大定、智圓分任分隊長。每遇空襲,即携擔架,作緊急救護工作,頗獲地方佳評。
  民國二十八年七月佛學講習所學生結業,法師本擬掩關潛修。但因日寇進軍甚急,後方城市,常遭轟炸,以致南嶽軍警機關林立,寺院多被借用,掩關不果。

 (三)主持祝聖寺,發展南岳教育

  民國三十六年(1947)九月,南嶽諸山派代表至廣西迎請回山,法師回到濶別八年的母院。院部房舍,部份遭盟機炸毀,長老十無一存,人世滄桑,感慨曷極。
  民國三十七年(1948),法師立志「發展南岳僧教育,建設中國新佛教。」謂:欲建設中國新佛教,須有完整才德兼備之中堅幹部僧材,故不欲復興中國佛教則已,欲復興建設中國佛教,其基本辦法,非從事于僧教建設不可。欲建設僧教育,非先從南岳下手不為功。南岳環境幽靜,無論交通、文化、財力、人力條件,均已略具眉目,若能加以改造擴大,成功必非難也。南岳昔有天下法院,及僧海之稱,今後於僧材方面,應立為全國模範區。
  二月十七日(二月二十四日舉行典禮),接任南嶽首剎祝聖寺住持,兼佛學院院長。一面計劃重建祝聖寺被炸毀之禪堂、戒寮、僧寮等,擴充佛學系及增加招生名額,提高教授待遇。並將「南嶽佛學講習所」擴充為「南嶽佛教學院」,並成立董事會。

  民國三十八年元月成立私立南嶽覺民大學董事會,法師自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