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通俗佛學講座】

苦諦

曼波

  苦諦是四諦之一,「諦」含實在的意思,所以苦諦是說明現實世界苦痛的現象和根源的一種實在的道理。佛法,也可以說一切宗教哲學,皆從此開展出來。我們試看,映現在意識的世間萬象:如流水,如族火輪沒有一種能常住不變。五陰假合之身,被苦惱所充滿,有生,有死,有老衰,有病患。有限的生命,如涸轍之魚,世界是沒有際限的生死大海,在生死大海裏,甚麼人也不能够免脫無常底悲哀。人類畜生乃至昆虫,都在這個旋渦當中。生是苦,老是苦,病是苦,死是苦。常所親愛乖違離散,常所怨仇憎惡,本求遠離而反集聚;心所愛樂,求之而不能得;無一不是苦。苦痛充滿了全世界,全世界被痛苦的火焰燔灸!清夜平旦之間,我們稍一囘味,這樣觀察,並不是悲觀論者的悲觀論調。 

  那麼痛苦從何而生?佛說由於「無常」,怎樣會無常呢?那就非先分析宇宙人生構成的狀態不可,佛分析宇宙人生構成的狀態,有兩種說法:一,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說,二,四生六道說。  

    五蘊說是把有情組織分做色(物質)受(感情)想(表象)行(意志)識(意識,悟性)五種底觀察。有情底成立要素有兩種:一種是物質的要素,就是肉體的要素,叫他做「名」和「色」。這個術語,是從淨行書時代已經用底術語,意思是現象或者個體,佛拿來用做有情成立底單位。依佛教底解釋,所謂名,總之是精神的要素,包含受想行識四蘊,所謂色,是物質的要素,指地水火風四大種所生肉體的要素,簡單說:就是所謂名色,總之是身心合成底存地。

  第一色蘊,總稱有質礙底物質,包含四大種(四原素);和所造色,就是從四大底結合成功底五根(眼耳鼻舌身五官),與五塵底對境(色聲香味觸五境)。像中阿含象跡喻經說:「云何色盛陰(陰即蘊之異譯)謂有色,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,諸賢!云何四大?謂地界,水火風界。」所有的物質,或者過去,或者未來,或者現在,或者內,或者外,或者粗,或者細,或者劣,或者勝,或者遠,或者近,故攝做一羣,叫他做色蘊。第二受蘊,所謂受,可以看做表示一般感情底名稱,有苦,樂,不苦不樂三種狀態。就是快意,不快意和中庸三種感情。第三想蘊,所謂想,是把對象表現在心裏底作用,例如知道這個是青色是黃色,是赤色,是白色,叫做想。從這個地方看,想好像和把五根與五境生底感覺綜合底知覺相當。然而不限於知覺外界,從記憶喚起,再現對象,也是想底作用,和表象作用相當。第四行蘊,所謂行,依經底說明,構成有為,所以叫做行。就是結合有情組織,叫他活動底作用,狹義說,雖然和意志相當,廣義說,就叫心活動底要素,都攝在這裏頭。佛死後,許多弟子競相解經的所謂阿毗達磨當中,除去受想,其他底心作用,都攝在這個行蘊當中。就是不屬於其他四蘊底一切心作用,同物心底某種特性的關係上所生非物非心底各種現象。例如思觸等心作用,和生住異滅等非色非心法,就是在色心底某種特殊的狀態所設。第五識蘊,所謂識,佛把他用做廣狹兩義,廣義的用法,例如在六界說,對於地水火風空所謂五大,把第六叫做識,這個時候底所謂識,總的意思是內心底全體,就是受想行,以及其他所謂心所,全部都包含在這裏頭,因而這個時候底用法,和心意相同。狹義底用法,就是像現在在五蘊說底場合,就是和受想行相離,而和他對立。這個時候底所謂,就是覺又悟性,就是職掌判斷推理底心作用,把四蘊配智情意,就想和識是知,受是情,行是意,識是四蘊底統一者。

      所謂十二處,是眼耳,鼻,舌,身,意,所謂六根,同和他相對底色,聲,香,味觸法所謂六塵或六境法所謂十八界,是六根,六塵及眼識,耳識,鼻識,舌識,身識,意識等六識。

    以上是有情底成立要素,就中五蘊底分類,是佛所最普通使用,可以說是他底代表的要素觀。世界,總之是由五蘊結合成立;由他底結合不同,生有情非情等千態萬狀底現象。  

    四生六道說從種種方面,舉示有情的種類,所謂四生,就是胎生,卵生,濕生,化生。第一是胎生,像人同畜生,從母胎生。第二卵生,像雞雀鳥鵲孔雀蛇魚蟻子之屬,從卵生。第三濕生,一名因緣生,像蚊蚋從濕地生。第四化生,像諸天及地獄,自然化生,這是從奧義書所提出胎生卵生濕生種生底思想出來的,不過設置化生,代替種生,六道或稱六趣,就是人,天,地獄,畜生,鬼,阿修羅,有的經論上面,把阿修羅併入天趣,稱五趣。  

    次之又隨四生六道分佈的區域,依色質底粗細,分做色界無色界,更把色界依愛欲底多寡,分做色和欲界。總此欲界,色界,無色界而稱三界。欲界是淫欲和食欲旺盛底世界,包含從地獄經人畜到天底一部分,因而四生都是在裏頭。色界和無色界:純粹是天部,而且,都屬化生,都是禪定力強底世界。然而色界由五蘊成立,還有物質的就是身體底活動,無色界由微細的色蘊和其他四蘊成立,沒有物質底活動。

     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的說法,可以知道整個心物世界,都是因緣和合成的照四生六道的說法,可以知道心物世界,是一股旋迴輪轉的長流,那裏頭,沒有一種可以說是能够絕對存在的    澈始澈終的無常。所以要在其中找出常住不變的我體或自性,不外乎空想底產物,假如有勉強可以叫做我的,他就不過是在生滅變化底過程,繼起連績底當相;暫時示現他底相貌,保持他底存在;恰巧像流水,瀑布,旋火輪之沒有實體。把他看做實有,不過是被現象底複雜所眩惑底迷妄,所以諸法無我。

     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是佛對於整個宇宙底觀察,而世間上一般來來往往的男女老少是不想知道的,無常求常,無我計我,等於癡人說夢,等於空中釘釘,結果無非自尋煩惱,所以苦痛。同時由於無常的火聚不斷地燒燬一切心和物,心和物不得不因之而變壞以至於消滅的過程當中,的確也不是一樁快樂的事情,所以世間苦是實在的。在苦諦當中專門研究這個實際的苦,故曰苦諦,此苦諦之又一解。

     佛為什麼開頭,就是說苦呢?我想他是看清了人人有避苦求樂之心,所以當頭給人們一棒,使人們好震驚地從迷魂陣裏清醒過來,那麼佛之說苦,並不是感傷主義,知道是苦,才肯囘過頭來想一想,只要肯囘頭過來想一想,真理才會在他面前招手,在真理的涵養裏沒有所謂苦的,你沒有見大廟的山門裏,總是坐著一尊笑開了口的彌勒佛嗎?他的笑是冷笑,鄙笑,恥笑,諂笑,竊笑,嘲笑……嗎?不是的,他是悲慈的幸福的笑。也就是,在他是大肚皮裏沒有痛苦可以生根的地方,整天價無憂無慮,不笑又怎麼呢?所以對於佛法真有所得的人    菩薩,都願意投生到世間最慘痛的,有著刀山劍樹的地獄去度眾生。他們難道說為了名,為了利,為了賭氣!苦諦的提出,是要人們認識苦痛的根源,因而進求避苦求樂,亦即大解脫的方法,佛的偉大人格出發於此,所以是根本教義之一。

廣西省佛教會主辦之
功德處素食處
素食清潔  復符節約  減少殺業  福利社會
地點清雅  鎮待週到  筵席點心  一應供全
           地點:環湖南路魏家花園
           電話:二五三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