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半覺

開元寺 

  寺在文昌門外對岸,現為戰時兒童保育院院址,寺係隋代所建,名開元,唐稱善興寺,宋稱甯壽寺,明稱萬壽寺,現通稱原名。寺中有舍利塔一座,高約五丈,分三層,底層四方形,有梵文匾額,中層周圍塑佛像八尊。隋唐時有古松一株,蔭藉蟠結數畝,舊稱開元寺為青碧上方,桂林八景之一也,後傳古松為風拔去,唐舍利碑及褚遂良金剛經碑,復先後被毀,今殿宇已成瓦礫塲,僅存一舍利塔,遊人不勝今昔之盛。
宋張湖山甯壽寺詩:

  丹級才升四望賒,香銷無復夢豪華,向來馬氏殫殫力,要擬龍宮作佛家,樹老烟霜台殿古,石封苔蘚井欄斜,上人不用蓮花漏,自有林梢報曉鴉。

  清羅星橋題所畫開元寺圖五古:
  開元古招提,為訪詩僧至,茶瓜供清緣,山水結文字,古松伺化龍,無復覩蒼翠。
  --圖已刻板,現為私家所藏    --

一、唐顯慶舍利函記 
  維大唐顯慶二年,歲次丁巳十一月乙酉朔,十三日丁酉,於桂州城南善興寺開發,建立此妙塔七級,聳高十丈,至顯慶四年,歲次己未,四月丁未朔,八日甲寅,葬佛舍利二十粒,東去大。三十餘步,舍利鎮寺,普共法界,一切含識,水充供養,故立銘記。

  右舍利函舊存寺中,據臨桂縣志勝蹟志略云:至道光辛丑(即道光二十一年,公歷一八四一),福州梁中丞章鉅移入撫署銅鼓樓,同治丁卯年(即同治六年,公歷一八六七),失火被燬。

二、唐禇遂良書金剛經碑 
  據通志引桂林風土記:「褚遂良以顯慶二年眨桂州,今開元寺即萬壽寺舍利塔前,有褚公親筆寫金剛經。」云云。其碑至乾隆間尚存寺中,後為臨桂典史嚴成坦剷去。桂林僅有之褚碑,從茲被毀,至可痛惜也!

三、五代楚馬寶書書金剛經碑 
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  靜江軍節度桂XXX制置等使開府議同三司檢校太XX中書令使XXXX桂州諸軍事XX史上柱國扶風鄒王食邑五千戶馬賓建。

  右碑在寺中第二進右邊,全高約三公尺,寬一公尺四寸,額高八寸,浮雕蟠龍佛像甚精,龜座。文真書,徑一公分半,多漶漫莫識。聞此碑民國初年,尚聳立寺中,近年因寺屋燬於火,碑亦倒塌,下部被打碎,毀碑文約三分之一,惜非完整矣。據通志云:「案十國春秋,賓,武穆王弟也,天成初,穆玉建楚國,改賓靜江軍節度觀察使,碑當刻於此時」,天成為後唐明宗年號(以元九二六至九二九)。

四、明洪武寧壽重建舍利塔銘 
  維大明洪武十六年,歲次癸亥,四月初八日,本寺會請廣西都指揮使司官,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官,洎諸官員,諸山僧眾開發,十七年甲子四月二十七日重興砌造,至十八年乙丑歲十二月初八日畢工,葬安  佛舍利計二十餘,永鎭本寺,普為捨財四眾,布種福田,增培善果,功因不眛,謹識。  幹緣提調營修副都綱旻德當代住持都綱惟仁。

  右銘刻在舍利函外,函空,棄置塔下,無人照料,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幸得道安法師發菩提心,將函擕至環湖路廣西佛教會保存。函高三公寸,闊三公寸半,函,葢均以石鑿成,銘刻正面,眞書,徑一公分半,後面為清王恩祥題記,餘二面無刻劃,茲將王記原文錄後:

  大清同治四年冬,修建橋工畢,重新是塔,舊藏舍利碑,相傳為  河南書,道光年間,梁茞林中丞持去,另鈎膺本留存節署銅鼓樓,塔中僅空函矣,後之好古者,必以不見眞本為恨也,爰泐數話,以告將來,是役也,提舉銜候選府,經歷莫奇之,實董其成,盡心榷算,費錢二千餘串云。  同治五年仲冬月舊史王恩祥識。

  由此更可知道、唐函被燬,實梁茝林為之。

五、明朱覺本等刻釋迦文殊普賢像
  像高六公寸,均全身坐像,分二層,上層正中鬚髮捲者,為釋迦牟尼佛,下層為文殊普賢,並列左右,刻畫的精當無苟,洵寶可貴。

  碑末為題記,其原文云:
  奉  佛子弟朱覺本等,發心命李文凱寫釋迦,文殊,普賢出山聖相,謹勒于石,願共法界,人天永克供養,所冀功勳上報四恩,下資三有者。時大明xx庚辰歲仲秋菊月  日奉佛弟子朱覺本,畫士李文凱,刊匠蔡子剛等。

  右碑立在寺中第三進空地,舍利塔前,碑高一公尺七寸,闊一公尺,眞書,徑二公分,惜年號已為人剷去。

  碑陰為觀音像,亦明朱覺本刻,像半身,高一公尺,碑末題記,其原文云:
  昔唐文宗太和年間,京都信士王仁,奉佛甚篤,一日,有僧至其家,曰,吾善畫觀音像,可置一室,七日勿令人看,仁遵其語,纔三日,兒童無知,鑿壁爭窺,僧即隨隱,惟寫聖容如許,始悟大士化身,親手所畫也,於是鏤板,盛傳於世。自唐迄今,歲月迭更,不可勝記。聖像零落於人間,亦為罕矣。寓桂林善信朱覺本等,惜其眞蹟,又恐不能久傳於後世,命畫士李文凱復臨聖像,謹勒於石,以為永久流傳功德,普報四恩,均資三有,法界羣生,齊成佛道者。時大明xx庚辰歲七月  日奉佛善信,朱覺本等畫士李文凱,刊匠蔡子剛等。

  眞書,徑二公分,年號亦被人剷去,原因如何?待考。